近年来,江苏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高层次、高质量、多样化学习需求,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省每年有30%的中职毕业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进一步深造。 |
|
|
我省现有普通高校131所,其中本科院校49所、高等职业院校82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15所,省骨干示范高职院20所)。有中等职业学校395所(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126所),立项建设了5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15 %,比重全国第一。目前教育系统内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认定为三星级(国家级重点)学校,其中有135所为四星级即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三星级以上学校校均规模达3000多人,承担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80%的培养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连续8年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
|
2012年,我省抓住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契机,组织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三年来,试点规模不断扩大,试点院校层次逐步提升。2014年共有119所中职校、50所高职院和34所应用型本科的422个试点项目,计划招收22055人。 |
|
1. 培养目标和模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通过接续专业、连续学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娴熟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4年培养模式有: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3”分段培养;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江苏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试点覆盖到每个阶段、每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制框架。 |
|
2. 试点院校与合作。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了中职试点学校标准。“3+3”形式的试点学校必须为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四星级学校,简称“省示范”),“3+4”形式的试点学校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简称“国示范”)。三年来,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数量从13所增加到今年的34所,层次也在不断提升。2014年参与试点的本一类学校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试点院校紧密合作,本科、高职院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职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合作院校联合开展产业人才需求、专业设置调研,开发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 |
|
3. 课程体系建设。为确保试点项目教育质量,今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与项目对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首批立项课题43个。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对接产业、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明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中职阶段必须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应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本科应取得“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达到“准工程师”技术水平。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衔接的课程体系。 |
|
4. 转段考核与升学。目前,省教育厅正在调研、制订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考核工作意见。中高职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转段升学统一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转段升学统一纳入“专转本”范畴。转段升学或参加“对口单招”、“专转本”考试,或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在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的管理和监督下,由试点项目学校自主进行。 |
|
|
多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除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中职学生还有其他渠道接受高层次教育。 |
|
1.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在我省已有20多年历史。2008年以来,我省不断完善单独招生政策,建立起注重技能、综合考试、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 |
|
主要特点:一是专业技能突出。全省成立了15个专业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技能考核,技能考试成绩是参加文化课和专业课考试的前提,因此对口升学的高校学生更具专业技能优势。 |
|
二是注重全面评价。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综合理论、专业技能3个部分,比重分别为4:3:3,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专业、技能课时比例相对应,全面客观考察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
三是公办院校招生为主,逐步提高本科计划比例。2014年下达65所高校对口招生计划26820人,占全省中职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其中17所本科院校计划招生6000人,占对口招生计划的22%。目前往届中职毕业生、在江苏就读的外省学生均已纳入招生范围,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也可以多次参加属于自己的高考;外省学生和本省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录取的待遇。 |
|
2. 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从2011年起,我省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高职院校依据自身招生要求,直接注册录取。2011年以来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已达1.48万人,2014年有46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院校24所)注册18012人。 |
|
3.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是融中、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实施五年一贯制连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制创新。五年制高职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文化、理论素质达到专科层次,实践技能达到高技能标准,五年一贯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全省现有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44所(含12所五年制高师),年均招生5万人,在校生近20万人。近两年,全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高级工获证率达60%,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
|
|
在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同时,江苏职业教育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2012年,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将发展重点转向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
1. 坚持立德树人宗旨。2012年,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印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自2013年开始,我省将连续三年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省级师资培训加强了德育骨干教师、班主任、团支部书记、创业教育等多种培训。通过评选表彰“三创”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评选表彰德育特色学校,各地各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打造德育特色品牌。2014年我省将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并通过师生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业大赛等引领,促进职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专业技能和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
|
2. 着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方面,把专业技能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考核的核心内容,着力加强技能教学。“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60个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指导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实践技能教学;自2008年以来我省建立起覆盖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和所有学生的技能大赛制度,把国家、省技能大赛中行业企业岗位最新要求及时反馈学校日常教学。 |
|
另一方面,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全省建立了1200多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企业“订单”组织招生培养,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每年“订单培养”规模占招生总量的20%左右;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全省建成50多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满足实习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工厂;强化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双向交流,互派互聘,每年有1万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全省建立22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结起500家职业院校、1000多家行业企业,形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协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
|
3. 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一是推进职业学校学制改革。2005年以来,为适应中职扩招和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1”的分段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这一学制实习时间长,教学内容少,实习质量与效益偏低。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学制改革,明确从2013年新生入学起,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分段培养模式,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优化校外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课时比例调整为4:6。 |
|
二是建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2013年,省教育厅组织南京、常州、南通等3市率先开展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试点,测试科目涵盖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三类课程,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学业水平测试推广到8个省辖市,并计划2015年全面实行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整体提高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
|
近期,国家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对于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从国家利益出发,从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出发,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大力促进“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早日形成。谢谢大家! |
|
|
|